复杂的艺术:拨打私密匿名电话

摄影师Curtis Wallen于周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art-house艺术馆举办了名为”Proposition For An On Demand Clandest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的艺术展。这一作品旨在对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这个网络监视无处不在的时代拨打完整的私密匿名电话进行了探究。 从根本上说,Wallen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一组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指令集,从理论上说,依照这些指令完全可以躲避政府监听来拨打私密电话。尽管Wallen本职工作并非是一名安全专家,但在2013年,他却通过Tor(洋葱路由)使用比特币购买了伪造的驾照、社会保险号、医疗保险卡以及有线电视账单。 换句话说,他在私密和匿名领域拥有一定的经验。当然了,他的技术并没有经过专业分析且真正效果也存在争议,但他作品的主题是关于一段行程,而且是一段十分荒诞的行程。快公司(Fast Company)于上月最先报道了Wallen的计划。 那么Wallen到底是如何拨打这样一个秘密电话的呢? 首先,他购买了法拉第笼式的证据袋。这些袋子由网状导电金属构成,可以保护里面的东西免受电子操控。从理论上讲,外部信号无法穿透法拉第笼,因此外部也无法与放置在法拉第笼内的手机进行通讯。 在买好这些袋子后,Wallen去了Rite Aid买了一部预充值的非接触式手机,即装有著名”burner”应用程序的手机。这样推测起来,他可能使用现金而非可被追踪到的信用卡或借记卡购买了该应用程序。随后他就将burner手机放到了证据袋内。 从行为角度讲,Wallen向快公司透露在试验之前他还对自己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找那些 “定位点”以及他手机不会改变位置的其他时间,他称之为”休眠期”。当你能获取他人日常位置信息时,就完全可以精确地识别该对象。 从日常生活来说,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相对标准的日常活动程序。我们每天起床,然后去公司上班,一天工作结束后回家。通常来说,每个人从自己的家里到工作地点的路线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就是我们的”定位点”。 当需要激活”burner”应用程序时,Wallen在休眠期期间将他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留在了一个定位点。随后他从自己的定位点离开,并随身携带装有”burner”手机的法拉第袋子。尽管我们对其中的细节并不完全清楚,但他很可能只步行或乘坐没有监视摄像头的公共交通,旨在避开追踪车牌的监视系统,这样也能提高保持匿名状态的几率。 他随后通过一个公共Wi-Fi访问点连接互联网,并使用了一台装有干净操作系统(可以想到的是Tails操作系统,也可能是在ephemeral模式下经适当配置的Chromebook上网本)的电脑以完成真正的激活程序。 通过这一方式,手机将不会与任何人的姓名或账单信息相关联,从理论上讲,也没有任何可能将其注册信息与任何人的个人电脑相连接。此外,其真正手机的服务提供商也没有任何他前往并激活手机的位置信息。一旦创建完毕,Wallen即将仍然放在法拉第袋子的手机留在非定位点位置。 实现高度隐私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或降低可能会引起监视雷达注意的异常现象,例如过于强大的加密 一旦手机被激活,如何协调真正的电话呼叫依然是个问题。Wallen采用了被称为”一次性密码本”的密码系统对消息进行加密,该消息内含有burner手机号码以及呼叫者拨打burner手机的期限。 电话必须在休眠期内拨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就好似Wallen正在家里或正在用他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拨打电话。似乎他将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留在了”定位点”以隐匿自己的真实位置。 只有消息的预定接受者拥有能解密使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的消息的密钥。Wallen随即登入了Tor匿名网络,并之后登录了匿名的推特账号并推送了加密消息。拨打burner手机的人随后对消息进行加密并在既定时间内拨打推送的号码。 “实现高度隐私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或降低可能会引起监视雷达注意的异常现象,例如过于强大的加密。”Wallen对快公司如是说。”我预先安排了一个账户以推送密文,该密文以’随机’文件名形式发送,可以看到备推送到公开推特账号的图片并随即记下文件名—手动加密—但实际上并没有载入图片。” Wallen在指定的时间重新回到他遗留burner手机的地点,并接听拨入的电话。一旦通话结束,Wallen即清除一切通话证据(可能是指纹和数据)并彻底毁掉burner手机。 这就是Wallen拨打隐秘电话的整个过程。 Wallen为此还特别咨询了一名安全研究人员,他因成功处理黑客”The

摄影师Curtis Wallen于周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art-house艺术馆举办了名为”Proposition For An On Demand Clandest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的艺术展。这一作品旨在对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这个网络监视无处不在的时代拨打完整的私密匿名电话进行了探究。

从根本上说,Wallen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一组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指令集,从理论上说,依照这些指令完全可以躲避政府监听来拨打私密电话。尽管Wallen本职工作并非是一名安全专家,但在2013年,他却通过Tor(洋葱路由)使用比特币购买了伪造的驾照、社会保险号、医疗保险卡以及有线电视账单。

换句话说,他在私密和匿名领域拥有一定的经验。当然了,他的技术并没有经过专业分析且真正效果也存在争议,但他作品的主题是关于一段行程,而且是一段十分荒诞的行程。快公司(Fast Company)于上月最先报道了Wallen的计划

那么Wallen到底是如何拨打这样一个秘密电话的呢?

首先,他购买了法拉第笼式的证据袋。这些袋子由网状导电金属构成,可以保护里面的东西免受电子操控。从理论上讲,外部信号无法穿透法拉第笼,因此外部也无法与放置在法拉第笼内的手机进行通讯。

在买好这些袋子后,Wallen去了Rite Aid买了一部预充值的非接触式手机,即装有著名”burner”应用程序的手机。这样推测起来,他可能使用现金而非可被追踪到的信用卡或借记卡购买了该应用程序。随后他就将burner手机放到了证据袋内。

从行为角度讲,Wallen向快公司透露在试验之前他还对自己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找那些 “定位点”以及他手机不会改变位置的其他时间,他称之为”休眠期”。当你能获取他人日常位置信息时,就完全可以精确地识别该对象。

从日常生活来说,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相对标准的日常活动程序。我们每天起床,然后去公司上班,一天工作结束后回家。通常来说,每个人从自己的家里到工作地点的路线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就是我们的”定位点”。

当需要激活”burner”应用程序时,Wallen在休眠期期间将他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留在了一个定位点。随后他从自己的定位点离开,并随身携带装有”burner”手机的法拉第袋子。尽管我们对其中的细节并不完全清楚,但他很可能只步行或乘坐没有监视摄像头的公共交通,旨在避开追踪车牌的监视系统,这样也能提高保持匿名状态的几率。

他随后通过一个公共Wi-Fi访问点连接互联网,并使用了一台装有干净操作系统(可以想到的是Tails操作系统,也可能是在ephemeral模式下经适当配置的Chromebook上网本)的电脑以完成真正的激活程序。

通过这一方式,手机将不会与任何人的姓名或账单信息相关联,从理论上讲,也没有任何可能将其注册信息与任何人的个人电脑相连接。此外,其真正手机的服务提供商也没有任何他前往并激活手机的位置信息。一旦创建完毕,Wallen即将仍然放在法拉第袋子的手机留在非定位点位置。

实现高度隐私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或降低可能会引起监视雷达注意的异常现象,例如过于强大的加密

一旦手机被激活,如何协调真正的电话呼叫依然是个问题。Wallen采用了被称为”一次性密码本”的密码系统对消息进行加密,该消息内含有burner手机号码以及呼叫者拨打burner手机的期限。

电话必须在休眠期内拨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就好似Wallen正在家里或正在用他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拨打电话。似乎他将真正日常使用的手机留在了”定位点”以隐匿自己的真实位置。

只有消息的预定接受者拥有能解密使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的消息的密钥。Wallen随即登入了Tor匿名网络,并之后登录了匿名的推特账号并推送了加密消息。拨打burner手机的人随后对消息进行加密并在既定时间内拨打推送的号码。

“实现高度隐私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或降低可能会引起监视雷达注意的异常现象,例如过于强大的加密。”Wallen对快公司如是说。”我预先安排了一个账户以推送密文,该密文以’随机’文件名形式发送,可以看到备推送到公开推特账号的图片并随即记下文件名—手动加密—但实际上并没有载入图片。”

Wallen在指定的时间重新回到他遗留burner手机的地点,并接听拨入的电话。一旦通话结束,Wallen即清除一切通话证据(可能是指纹和数据)并彻底毁掉burner手机。

这就是Wallen拨打隐秘电话的整个过程。

Wallen为此还特别咨询了一名安全研究人员,他因成功处理黑客”The grugq”的网络攻击而在业界广为知名。他表示,从技术层面讲,这个操作过程的确”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脆弱且经不起考验”,并且”可能太过于复杂而现实使用中难以实现。”换句话说,从技术层面看,Wallen所构建的系统可能会起到作用,但事实上整个过程却充满可笑和荒唐之处。

如果你对于有关Wallen所想要躲避的监听类型不甚了解的话,那就看一下Last Week Tonight脱口秀节目,主持人John Oliver很好地阐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针对本周发生的一个有趣事件所进行的监听工作。好好欣赏吧!

机载电子安全系统

鉴于近期发生的”德国之翼空难“事件,人们不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飞机驾驶员精神状况不稳定的话,如何才能确保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我们能否采取一些安全措施来降低此类人为因素的风险呢?答案是:可以,我们可通过大范围部署由波音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航空技术的最大开发商之一)联合研发的电子安全系统以降低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 该系统基于非常简单的工作原理:一旦飞机驾驶舱出现危险或未知状况,驾驶舱内的所有领航系统将自动关闭,且再也无法操控。飞机驾驶员可以按任意按钮或尝试操控各种装置,但最终会发现自己犹如被关在笼子的松鼠,什么都做不了:所有飞机上的领航工作都将由地面服务操作人员负责完成。 那这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当然我可以保证绝对不存在那种极客式的操纵杆和VR(虚拟现实)头盔。所有的飞行参数都预先上传到飞行管理计算机(FMC)上。上传完毕后,该系统即能在地面对空中飞行中的飞机进行完全操控。正如你所想象的,地面设施需要部署许多电子系统,而事实上这些系统早已安装好了。 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数字电传飞行控制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如今的飞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空中客车A320成为了首架部署这一技术的民航客机。从本质来说,该技术的理念十分简单:电子操控装置取代机械装置,例如:推杆、拉索、液压回路、传输负载功放等等。由于这些电子装置都直接由一台电脑控制并通过电传连接,因此而得名。 部署这一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飞机不仅可以设计得更轻,成本还更加低廉且可靠性更佳,在安全特性方面尤其出色。为什么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的肇事飞机驾驶员无法让飞机急速俯冲下降呢?原因在于其自动化装置控制着整个飞行过程;且不允许进行过高的负俯仰飞行和以过快的速度下降。 一旦飞行速度慢于下限速度,或下降速度过快的话,智能电子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更正。 出于这一原因,如今的飞机不可能在空中发生突然停止飞行或自旋的事故:因为一旦飞行速度低于下限速度,智能电子系统会自动加速至更快的速度。 机载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的程度越高,则自动领航系统所发挥的功能就越强大。例如系统可以接管操作指导、速度以及飞行高度参数方面的任务,此外还能将机翼设置为所需角度、伸出起落架以及启动自动分解;或更简单地说,在没有一名飞机驾驶员参与的情况下,以完全自动化模式让飞机降落。 通过将飞行参数远程上传到机载系统并提供必要的降落方法模式,使得一切状况都在安全掌控之中。 承载希望的信标 许多人可能已经猜到了,为了让这一系统更好地为飞机服务,超级精确的导航至关重要。幸运的是,航空业已拥有了大多数的必要定位设施和技术。传统的航空业使用地面无线电信标,其位置和频率已保存在飞机的领航系统内。通过将接收器设置到某个频率上,飞机驾驶员能够基于信标范围确定飞机的所在位置。 最原始的信标被称为无方向性信标(NDB),仅装备有单根天线,机载系统也只能确定与飞机位置相近的信标位置。 另一种被称为”甚高频全向信标“(VOR)的概念还要更复杂一些。此类信标装备有一圈一圈的天线,而正是得益于多普勒效应,使得飞机能沿着无线电磁方位—换句话说,即飞机与信标相近的航向流压差,来定位自身准确位置。 通常情况,VOR信标与另一种信标— 测距设备信标(DME)结合使用,以确定相近信标与飞机的距离。机载系统发送请求,随后信标发送回应,通过信号传输的时差来确定飞机与信标的距离。一旦掌握所有这些数据,即能以最大精确地确定飞机的空中位置。 降落到合适位置 在降落方面,需要用到方位台和仰角台。这两套设备组成了仪表降落系统(ILS)。 其工作原理是:方位台以两种不同的无线电信号频率组成两个’域’(一个在跑道左边,另一个在右边)。一旦信号功率相等,则飞机会准确降落在跑道的中轴线上,就如同瑞士表一样精确。一旦其中一个信号过于强烈的话,飞机将向左或向右偏移以调整航向。 仰角台工作原理与方位台相同,但各个”域”分别被用来识别滑翔跑道线垂直轴的位置—即飞机降落时定位自身位置的’垂直轨道’。工作原理依然相同:一旦一边的信号比另一边强的话,飞机驾驶员必须调整垂直速度以返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利用卫星降落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GLS(GNSS着陆系统)的着陆系统可以替代上述方法,并在其内部署了卫星导航系统。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卫星坐标确定飞机在空中的位置,卫星坐标则由类似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导航系统提供。 由于卫星地理定位的精确度不足以完成降落过程,因此通过在地面上建造地基增强系统(GBAS)信标以发送更精确的信号。 与卫星不同的是,地面站是安装在跑道附近,且与飞机降落距离非常近。因此,飞机的位置坐标偏差不会超过10英尺(约合3米)。该系统的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廉、可靠且引导飞机降落到滑翔跑道线的精确度更高。 所有这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但借助所有这些技术是否最终能实现全自动飞行,目前依然还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从理论上讲,实现全自动飞行的所有技术目前均可提供,如今的飞机驾驶员除非发生紧急状况一般不会随意接管机载系统的控制权。 问题是一旦发生紧急状况,人类无法完全信任电子设备能够完全掌控局面。因此即使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仍然无法完全舍弃飞机驾驶员这一职位。除此之外,各家航空公司还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对全球各地的所有飞机进行改装以部署此类系统,因此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将每一架飞机的系统升级为全自动无驾驶员系统。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