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persky Team

24 文章

推特发布Periscope,社交网络从此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都知道,一些大型社交网络通常不是将各项功能分配到多个应用上,就是收购其它应用但却不会将其功能整合到一个主要应用内:例如,推特收购Vine。后者的关键在于用户可使用同一个账号登陆多个不同应用服务。最新的案例是推特收购并发布Periscope,一款多点流媒体视频直播应用服务。 有趣的是推特在Periscope正式发布之前对其进行了收购。关于Periscope创立背后的故事,官方版本是这样的:一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Kayvon Beykpour在土耳其旅行时,碰巧目睹了在塔克西姆广场进行的抗议活动,从而萌发了设计一款能记录此类事件的应用的想法。推特花费1亿多美元收购Periscope并贴上了社交网络标签,从而极大拓展了可寻址市场。在安装完Periscope后,你无需搜索或添加新朋友;你推特中的好友将全部列于其中。通过Periscope应用,你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人广播,接收或阻止评论和”红心”,并保存视频以便日后回放。 随着LTE网络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以及智能手机的摄像头画质越来越高,视频流媒体应用广为流行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事实上,在此之前市场上已推出了多款此类应用(例如,uStream),而作为Periscope的最大竞争对手,Meerkat最近的表现可谓疯狂,这也促使推特加快Periscope的推出。 从理论上讲,人们对于此类应用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每一分钟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着各种有趣的真实事件。全球时不时会爆发的革命和公众抗议事件,建筑物爆炸和倒塌事件也时有发生,苹果每年都会发布新的高科技产品以彰显他们作为高科技行业领导地位,这些事件都值得我们记录。 专业的电视和视频记者们根本无法将所有此类事件一一报道。我们有必要牢记的是,假以时日,随着一些无聊、恶俗的视频内容逐步从新的社交网络上消失,一些真正令人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将取而代之占据首页位置。 但媒体视频直播永远不会消灭甚至取代传统媒体:在此之前也得到多次验证,即使推特成为流行趋势或一些共享应用的推出,都没有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媒体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噪声过滤器,未来的角色甚至将变得更加重要。随着流媒体应用的推出,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必须在策划节目内容方面做得更加出色。 人不是超级计算机;我们无法消化大量的数据。因此在”发动另一场革命”之前还应三思而行。

Facebook Messenger:整合了一切的新平台

根据Nielsen公司发布的移动技术状况年度报告显示,来自各个成熟市场的用户有一个共性:在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中,有大约40%的时间是花在社交网络和消息传送上。此外,该报告中的数据还显示出人们相比于浏览器更多倾向于使用应用程序: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通过应用程序访问Facebook的时间是通过浏览器访问的10倍之多。 顺便说一下,4/5的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使用的是移动应用程序,这也从整体上反应了这一情况。因此,无论你有多么地不喜欢Facebook Messenger,不可否认它依然是Facebook公司最重要的应用程序。 而就在昨天,我们得到了一个重大消息,足以让整个移动市场为之一振:扎克伯格官方宣布允许数十款流行应用程序在Facebook Messenger内直接运行。这意味着7亿活跃用户无需退出他们可能使用最多的Facebook Messenger,不仅可以在聊天中加入gif动画和视频,甚至还能直接进行网购以及使用其他各种应用程序。潜在的收益将无法估量。 就这一领域而言,亚洲可谓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亚洲地区流行的所有消息平台均拥有丰富的内置功能,包括:租车、网购、支付和视频点播等等。如果你依然认为昨天Facebook f8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将为整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以及前所未有创新的话,你只需去用一下微信就知道了。 这将使得那些原本已饱受怀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最终演变为:移动设备领域高度专业化的微搜索引擎。这也将Google推到了一个十分微妙的境地,社交网络的竞争唯独缺了Google。在两种移动应用程序之间寻找、复制,然后再转换,最后将需要的内容粘贴,这一操作过程极为不方便。 这将迫使Google花费巨资,追赶研发独立平台的流行风潮。但考虑到安卓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的占有率近100%,因此开发出一个能够统领市场的消息平台似乎并不算太难,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将在硬件和软件两个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良性竞争对于用户而言可谓是好消息,如果说再买一部手机的话不仅需要花钱,还要签网络合同和付充电电费,但多装一款即时通信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花销,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苹果所要做的则是尽可能让客户保持对于他们硬件的热衷:独具创意的营销、时尚风范以及先进的技术。 多年来,人们重复着一个古老的”预言”:软件将吞噬整个世界,但有些人可能忘了软件偶然也会吞噬其它低级别的软件。

Apple Watch和其它智能手表

每当看到那些生产普通电子产品的非垂直整合科技制造商因听到有关苹果即将进军另一个产品类别的传闻而紧张不安的时候,总是让人感到非常有趣。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缺乏自己的平台以及用户体验。此外,这些公司还总是想通过闭门造车力图赶上那些永远引领科技最前沿的公司,但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这里请原谅我开玩笑式的幸灾乐祸。 Apple Watch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一听说苹果即将发布Apple Watch,包括三星和阿尔卡特在内的众多高科技公司立即放下手上的一切工作,匆忙地赶制出一些半成品的所谓”智能手表”。有时候,在苹果发布新产品之前,往往这些公司早已推出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类似产品,尽管可能外观看上去非常精美,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各种漏洞和缺陷。 就这一点而言,我不得不提到在201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所发布的两款智能手表:LG Urbane LTE和Huawei Watch。这两款智能手表均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和极高的评价。有些人甚至评价后者为外形最精致的安卓可穿戴设备。可惜的是,单从设计角度而言这两款产品可谓彻头彻尾的失败作品。 人们总是最先会关注到外表,但设计并非只是外表好看而已,还需要考虑到戴上后的感受以及感知,还有就是人机交互的功能。如果从这个角度看Huawei Watch的话,再考虑到所有安卓可穿戴设备的潜在问题,你就会立即发现其中存在众多的缺陷。 苹果公司设计师乔纳森·伊夫于近期向消费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圆形屏幕并非是最理想的用户界面形状,因为许多屏幕空间会因此而被浪费。可能的解决方案则是将选择项目放大,就如同Dock工具栏在Mac OS X系统内的工作方式。但1)Google的材质设计避开了拟物化设计;2)这一解决方案将无法适用于其它许多场合,例如:显示带二维码的登机牌。 LG的Urbane智能手表的设计则要合理许多,除了部署了网络操作系统资源,同样也采用了圆形用户界面,但看上去似乎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并针对特殊硬件进行了适当调整。但可惜的是,类似于发短信和打电话的功能在圆形屏幕上依然看着有些变扭。为什么有人在智能手表上需要有蜂窝网络连接功能呢?Omate还是其它设备?原装电池的电量似乎也不足以长时间使用这些功能。 这两款智能手表均存在重大缺陷:设计得过于中规中矩,毫无智能亮点。过于突出的边缘以及又长又厚的表带看上去感觉过于男性化,让人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屏幕显示上!作为一款智能手表,屏幕显示的功能才是其核心所在。 有些评论家以下面的Huawei Watch图片作为证据,说明相比Moto 360而言其外观要酷得多。但于我而言,这却是一个反面的证据:摩托罗拉的设计师显然更为出色,因为他们对于何谓”智能手表”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苹果却拥有更为顶尖的设计师,他们”无情地”将所有不适用该产品特性的元素全部摒弃。 目前所有安卓可穿戴设备以及其它智能手表产品似乎是专为那些极客而量身定制的,这类人根本无需了解产品的价值、功能以及该产品类别的潜力。似乎苹果将再一次在整个市场上掀起营销风暴,小心翼翼并耐心地将其产品推广给普通消费者,从而大幅拓展其目标市场。苹果将因此收益颇多:就算苹果最终只获得了10%的市场占有率,但就这10%的消费者将能为苹果带来超过50%的利润。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有好的地方,他们并不会对售价仅为19.99美元的电子产品抱有太大的功能期望。他们一直会等到相关功能技术都成熟以后才会出手购买,例如:工作出色、整体体验良好以及日常使用方便等。在其它方面,还可能将LTE技术引入智能手表:事实上还是有些为时尚早,主要是考虑到现有蜂窝网络的覆盖密度以及智能手表电池的技术水平。WiFi是最佳的折中解决方案,Google已在研究中,预计下一次对安卓可穿戴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时会将WiFi功能加入其中。 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蜂窝模块就永远也不会出现在Apple Watch上。恰恰相反,苹果习惯于将每一种新产品类别与另一种功能更为强大的产品类别相连接,随后再逐步分离,这方面早已有成功的过往案例。起先,消费者必须有一台拥有成熟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才能拥有并使用一款便携式的苹果设备。目前,无论是iPod touch、iPhone还是iPad只需在iCloud的帮助下,即可完全独立开启、设置和运行。 对于那些以浏览内容为主的用户而言,iPad早已成为了苹果笔记本电脑完美的替代品。苹果并不担心Apple Watch会冲击到苹果其它产品的销量,因为Apple Watch总有一天会演变成为一款”独立自主”的解决方案,超越iPhone甚至完全取而代之。苹果产品的演变路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 而可穿戴设备何尝不是通往”生物技术大门”的一个中转站呢。生物技术作为一项产业,显然将在提高全球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超越IT行业,让某些人和企业变得非常非常的富有。目前成套的内置传感器以及开放ResearchKit源代码的举措表明了苹果已经明白这一未来趋势即将来临,而在即将到来的科技变革面前每一家科技公司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寻找第三种手机操作系统:Cyanogen和Superfish等

最近包括联想事件(在其笔记本电脑硬盘内预装含有多个安全漏洞的垃圾广告软件)在内的隐私问题似乎又唤醒了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再一次,因公开传统台式电脑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允许第三方修改使得普通消费者的系统安全无法得到保护。尽管消费计算机行业已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设计得更为安全的移动平台,但有关”开放VS.安全”的话题依然争论不休。 尽管除iOS和安卓以外的移动操作系统规模小的可怜以及不存在Windows Phone install base进程,全球范围的一些移动领域理论分析师最近又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论坛上重新讨论起了第三种可替代iOS和安卓的移动操作系统。这些与”第三种移动操作系统”相关的讨论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需要某些定义模糊的”真正的开放”。 有些参与讨论的人恰巧是真正的开发者,其中即包括了Cyanoge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Kirt McMaster。据Re/code网站报道,他首先在硅谷绕了一圈并随后北上,试图将安卓从”邪恶的巨兽”Google手中解救出来。而作为安卓系统投资者之一的微软,虽然完全有能力开发第三种替代iOS和安卓的移动操作系统,但依然更倾向于将源代码封闭。 最近Google为了保护其付出巨大成本的手机系统研发成果免于他人免费搭顺风车的一系列动作,遭到那些想在迅速增长移动市场分一杯羹的公司的强烈反对,这些公司对此极度失望,并向反垄断部门积极投诉Google的垄断行为。 这些反对Google的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号召每一名诚实的电脑迷将”神圣”的安卓系统从”邪恶的巨兽”Google手中解救出来。 然而再一次,我们需要歌手Meja提醒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了钱。 为了更具体地阐述我的观点,我想与你们分享在过去的个人电脑时代我的一些个人经历:大约在10年前,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常常勤工俭学通过给别人修电脑赚点外快。通过修复中国生产的廉价主板以及盗版的Windows系统,有时候能赚点现金,有时候则能享受到一顿免费餐。 干这活赚钱并不容易,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耗费我整整一天的时间,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其中有95%的问题是出在:这些毫无防范心的用户往往对大量的警告置之不理,并在安装软件或浏览互联网时点击了大量的提示窗口。最终他们的电脑因为不堪重负而停止运行,或因为安装了了大量垃圾软件和浏览器工具栏而死机。 计算机厂商为了多赚钱,在有些笔记本电脑和品牌个人电脑出厂时就已预装了过于臃肿的软件。你还记得为了给一台索尼VAIO笔记本装上干净版本的Windows系统需要多花50美元吗?这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每当听到a16z播客上播放的有趣观点:McMaster认为世界对于第三种移动操作系统早已渴望已久,我总能想起这些往事。他的观点是:这一即将出现的第三种移动操作系统必须不同于iOS和[不断减少]安卓系统,并对第三方开发者完全开放,以及能享受完全的言论自由。’毕竟,McMaster指出苹果和Goolge对于所有重要内容的完全控制正是亚马逊和Facebook力图撇开安卓系统另起炉灶的原因所在,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从我与臃肿软件”斗争”的经验看来,这些公司之所以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错过了Windows XP系统的”开放”机会。他们做梦都想有个机会能将自己以及其他公司的产品推销给我们,从而将同样臃肿的软件填满我们的手机,并帮助合作的公司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赚取更多的钱。尽管是为了所谓的”公开”而战,但McMaster事实上正在为那些缺少创新能力或专业技术而无法赶上其他有实力公司的公司铺平了道路,这些公司无一例外缺乏专业技术、有吸引力的移动平台并且只专注于有利可图的广告收益。 换句话说,就这一点我们完全应该向那些”高筑围墙”的公司们致敬。

危险的圣诞贺卡和其它圣诞节”灾难”

你是否买齐了所有圣诞和新年礼物并预定了度假机票和酒店房间?我敢打赌你一定还没有完全所有这些任务,现在一定正抓紧最后一分钟进行”圣诞大采购”。现在你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避免成为圣诞新年网络钓鱼活动的受害者。 2014年,整个英国和德国有多达51%的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圣诞新年礼物,同时更多地通过不同的在线渠道(网站、电邮和社交网络)与销售商进行互动,决定是否购买、享受折扣或获取有关产品的全面数据。此外,在英国、南非和德国,每两个消费者中就有一个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购物。 I got a great deal on cyber Monday yesterday!… I had $1300 stolen from my checking account and spent at some… http://t.co/MjVFYf8pQ6 — Thomas Hackett (@TJRHackett) December 2,